建设起点高

体制机制活

创新人才聚

条件配套优

产学研用融

能源与材料作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急需,也是各国科技战略的最重要载体——国家实验室的重点布局方向。福建省在能源材料领域具有国内引领优势,有望成为我国东南沿海能源重要基地。从2012年起,厦门大学瞄准能源材料这一国际科技与产业的必争领域,建设了“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国家级平台。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实验室的布局和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我省在2016年即由省政府、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三方共建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开展国家级实验室的实质性培育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福建启动省创新实验室布局,省市政府决定依托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平台基础上,整合厦大理工文科的优势资源,建设“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并于2019年底以“嘉庚创新实验室”注册为二类事业单位,预计到2023年累计新增投入20亿元,以新型体制机制打造国家级战略科技创新平台。2020年5月,厦门市与厦门大学正式签约共建嘉庚创新实验室,同年10月,首届高规格理事会会议顺利召开。建成运营以来,实验室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力争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标杆”、产业生态的“新支点”、引人聚才的“新高地”。

嘉庚创新实验室坚持以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导向和出口,倒逼设计新型体制机制。实验室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构建科技平台、支撑平台、管理平台、运营平台四大平台开展科技研发、行政服务、产业转化等工作;在科技管理方面,采取分级分类、科学管理、高效运营的原则,围绕高效能源存储、低碳能源系统等六大研发方向,首批自主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半导体材料、仪器装备网络等7大项目群,根据技术成熟度分级分类设定创新探索、技术孵化、产业技术攻关和产业落地扶持四个项目等级;探索实施责任专家制,赋予责任专家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和动态考核,分阶段弹性资助,同时配备项目群秘书、知识产权专员、项目经理等专业人才,让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全力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保驾护航;在产业运营方面,为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验室制定了产业化项目评价机制和转化运营管理办法、成立科技产业化运营委员会、注册成立嘉庚实验室科技产业发展(厦门)有限公司,从政策指导、决策机制、公司实体三个方面全面建立对接市场的产业运营体系;在用人机制方面,实验室不定行政级别,采用合同用人为主、固定编制为辅的多元机制,并实行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提供“基础研究高保障、技术创新强激励、成果转化高分享”的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各类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同时采用多元评价机制,对从事科技研发、应用开发、市场推广、公共服务等不同性质工作的人员予以全方位评价,力争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嘉庚创新实验室依托重大项目,以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研发人员\团队,并根据项目发展阶段需求,大力引进稀缺性技术人才和资深产业化人才,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人才队伍。建设运营以来,实验室针对国家战略和省市发展需求,通过建立联合平台、全职或柔性引进、组建大项目群、双聘双跨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顶尖科技产业人才和团队。截至目前,已形成近千余人的人才规模,包括由国内外创新研发、工程技术、高端产业、综合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全链条人才队伍370余人,参与科技项目的博士后、硕博研究生600余人,其中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90余人,全职引进半导体、氢能、智能制造等领域产业人才团队30余人,以及来自美国普渡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校企的核心骨干190余人,聘请80余位国内外院士、科技部和教育部领导、行业领军人才、企业高管组成战略顾问和咨询委员会;实验室通过吸引国内外创新团队、龙头企业、智库、技术中介、投资机构等加盟,正在打造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圈。

嘉庚创新实验室以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为主要研发基地,能源材料大楼5幢楼总面积逾7万平米,采用“开放式、高标准、高起点、50年不落伍”的设计理念,内部配备无噪声实验室、洁净室、超级干燥室等一流研发环境与条件设施。实验室以“国际领先、产业急需”为标准,联合宁德时代、厦门联芯、三安光电、天马微等大型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公共支撑平台。目前已建设落成亚洲第一座、全球第四座无噪音精密加工和表征实验室,配备聚焦离子束(FIB)等多台高精尖设备,可提供当前全球极限精度的测量与加工条件;启动1000余平微纳加工中心,可支撑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公共支撑平台首批总值约1.83亿元、60余台/套设备可支持“计算模拟-材料制备-微纳加工-分析表征”全流程研发,已为清华大学、宁德时代等20余家知名校企提供技术服务。此外,实验室设有产业孵化基地,可为产业化项目提供小试、中试的工程试验环境。依托实验室设施条件,支撑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全国仅4家)、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建设,同时推动市校签约共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支撑省市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嘉庚创新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围绕“卡脖子”技术、“产业化”成果两大贡献目标,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开发到产业转化的产学研用融全链条创新体系。自建成运营以来,实验室在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攻克了锂离子电池软包用高端铝塑膜、移动式高效制氢微反应器、铜抗氧化防腐等近10项关键技术,其中多项技术有望突破国外垄断或颠覆现有工艺;在技术工程化方面,已建设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用碳纸中试示范线、石墨烯远红外辐射膜、硅碳负极材料等生产线,正建设铝塑膜、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抗氧化导电铜浆、光刻胶抗反射涂层等产品示范线,其中多条产线与企业共同搭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与宁德时代、厦门金龙、三安光电、联芯等70余家省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其中,与宁德时代实质性开展科技、人才、产业全方位合作,围绕科技项目等持续推进建设联合研究院,进而全方位推动建设能源材料领域的国家实验室;与厦门金龙汽车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拟联合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厦门加入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建设;同时,与三安光电、乾照光电、天马微等企业已达成紧密合作关系,探讨产业战略合计合作联合体机制,共同开展Micro-LED巨量转移、检测修复等设备调研,以及Micro-LED外延结构等技术开发;在企业孵化与技术商品化方面,自主创办了厦门奇楷锂材料、超新芯、光际科技、普识纳米、晞和科技、瀚昊芯智能科技等一批高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形成锂电池铝塑膜、石墨烯导电油墨、原位电镜芯片等20余类共60余款科技成果,相关产品带动产值预估达3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