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动态
NEWS
首页 > 嘉庚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教授团队研制出的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检测试剂被世界卫生组织优先推荐用于世界各国人群新冠血清学流调。
社会与人类学院王传超教授团队与哈佛医学院的团队合作,开展东亚地区最大规模的古人基因组研究,通过陕北、台湾省、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等多个地区的古DNA精细解析东亚人群的形成、迁徙和混合历史,用科技手段向人们“讲述”人类文明演进史。
航空航天学院肖望强教授团队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声学实验室合作研发的专用粒子阻尼装置,不改车厢结构,不添负担,不惧严寒,为时速350km的冬奥专列构建“隔声护盾”,提升车厢声环境舒适度。
管理学院魏敏教授在西藏、宁夏担任挂职干部,在西部大地上以学者的专业视角,提出了“世界屋脊,神奇西藏” “六盘胜地,水墨隆德” “山水田园,锦绣彭阳”等一个个助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
用“厦大智慧”高质量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是全体厦大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过去一年,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夯实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瞄“准”国家战略,对“准”社会需求,找“准”地方特色,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能力,让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区域国家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构建扎根厦门、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的社会服务大格局。
瞄“准”国家战略 打造“国之重器”
最近,一个好消息让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团队感到十分欣喜:抗氧化高导电铜浆技术,已初步在太阳能电池上得到成功应用验证。这就意味着,郑南峰教授团队首创的“绿色铜浆”产品,有望让铜浆取代成本高昂银浆的产业化愿景实现。这将大大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减少碳排放。
“不到两年的时间,让一项颠覆性技术成功转化,这样的‘加速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实验室。”郑南峰教授说。
郑南峰教授口中的实验室是嘉庚创新实验室。实验室不仅建成亚洲第一座无噪声实验室,配备多台高精尖设备,还跨学科、跨单位全链条组织“平台支撑-创新探索-技术孵化-产业技术攻关-产业落地扶持”5大类项目。作为省市校三方共同打造的战略科技力量,实验室聚焦能源与材料这一国家战略领域,以攻克“卡脖子”技术、落地产业化成果为目标,担负着顶天和立地的双重使命。
嘉庚实验室是厦大平台建设中的特例,但绝不是个例。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海洋与生态环境等领域,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之重器”,着力建设一批交叉集成的大平台、大基地、大装置,不断提升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海洋与地球学院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正式获批,成为海洋领域首个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批准建设名单,实现了厦门大学和福建省国家级野外站建设“零”的突破。传染性疾病检测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获批我校首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我校首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入选第二批省创新实验室。
截至目前,厦大已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含省部共建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含国地联合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均为国地联合),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其他省级平台90余个。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承担重大课题创造良好的人才储备和物质条件,成为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
大平台孵化大成果。2021年,厦门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11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以厦门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自然》上发表论文2篇,在《科学》上发表论文1篇,在《细胞》上发表论文1篇;以第一完成单位在CNS子刊上发表论文59篇;专利申请总数达1160件。
对“准”社会需求 建设高端智库
2021年12月14日,《福建日报》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的名义刊发了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教授的文章《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这是该中心成立后发表的首批文章。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月底在闽考察期间提出福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后,台湾研究院就组织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多个专业的师生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年多来,学院50多位师生走遍福建的九市一区,到对台工作部门、台资企业、高校院所、乡镇社区、宗祠家庙等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数十场研讨会和座谈会,针对台商、台师、台生、台青等台胞关心的问题把脉问诊,撰写的研究报告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智库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接地气’”,李鹏说,“我们在主动对接决策部门需求的同时,更鼓励老师们走出去,沉下去。我感觉到我们老师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团队意识都明显提高,他们觉得能够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省市对台工作贡献智慧力量是一件很幸福很快乐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厦大,走出书斋,在祖国大地上写论文、找答案已成为学者们的工作常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冬亮跑了15个省145个村庄围绕三农问题开展田野调查,写成论文《农民与土地渐行渐远——土地流转与“三权分置”制度实践》,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上;管理学院教授朱建平为了给漳州市复工复产提供建议,先后走访了17个区县委;人文学院教授张闻捷与湖北、四川、福建等地考古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好考古前置工作……
他们紧紧围绕党和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充分发挥智库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功能,围绕“一带一路”、两岸关系、宏观经济、营商环境、能源经济、公共治理、高等教育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目前,学校已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他部委依托建设的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近百个校级研究机构。仅过去一年,学校就为地方完成433项横向课题,向中办、教育部、省委办、市委办等部门报送决策咨询报告246余篇,获采纳59篇,获采纳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如果说咨询决策报告是科研的果实的一种,那么科研项目便是科研的种子。过去一年,厦大学者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主动融入主流学术研究领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教育部年度项目人数均有大幅度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4类项目立项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4项,获奖总数及各类奖项总数均位列全省第一。
找“准”地方特色 协同区域发展
“每两周我就会去一趟长汀厂区,只想踏踏实实地协助企业,做好技术研发。”
去年8月,在厦门大学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的协调与支持下,材料学院罗学涛教授与福建鸣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首期合作课题已圆满结题。
授权4项发明专利,入围2项国家及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攻克热转印高端原料生产技术,上市国内首款通用型极强的树脂基碳带产品R7,这些都只是双方合作的开始。在未来的两年内,罗学涛团队将与企业继续开展研发合作,形成全树脂水洗专用碳带等全系列产品。此外,还有一批地方研究院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正不断推进,系统攻关地方企业发展过程中“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当然,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只是学校积极融入新福建建设的一部分。
第六届厦门大学与福建九市一区校地战略合作年度工作会议如期召开,发布了实施服务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计划;校地合作新标地“八闽园”顺利开园;围绕厦门建设“两高两化”城市需求,学校与厦门市政府、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共建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厦门大学),与厦门市金砖办联合成立金砖创新基地语言服务中心,共建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与宁德时代共建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启动校友“南强兴鹭“计划……
这一年,学校高位落子、多点布局,在“合作全覆盖、一地一重点”的战略合作布局之下,扎根八闽大地,打造彰显福建各地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的校地合作新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商共建共享的常态化互动机制,主动融入、积极服务福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此外,学校坚持实施“顶天立地”“共建合作”战略,深化拓展与国家部委、区域、行业、企业的合作,提升交叉集成的大团队、大平台的建设质量。与黑龙江省、宁德市、昆山市等签署合作协议,推进与山西省、四川省、重庆市、宁夏自治区等省市合作,积极对接国家部委、省、市合作新通道,主动参与各省、市教育、科技、人才等工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兴业银行、兴业证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海洋三所、厦门一中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金融服务、产学研等方面合作,加强与华为、腾讯、江西铜业、航天长峰、三安光电等单位的合作交流,推动深化合作,提升学校在重点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贡献和影响力。
自创办以来,厦门大学始终秉承陈嘉庚先生“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的理念,“勠力研究高深学术,理论与实用相系并重”,服务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厦门大学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不断为区域发展和国家贡献厦大力量。
总策划:高和荣
统筹:李 静
执行团队:党委宣传部融媒体团队
本期文字:曹熠婕、毛敏倩
视频制作:林小龙、杜 筠、高晓东、夏虎行
编辑:嘉庚创新实验室
内部链接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