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实验室概况 组织架构 理事会 实验室领导 室务委员会 部门联系方式
      • 人才团队
        领军人才 团队专家 青年人才
      • 科技发展
        科技产业 研究方向 产业化成果 指南发布
        产学研合作 科技创新创业博士项目
        设施条件
        公共平台 无噪声实验室 微纳加工平台 电子显微平台 谱学分析平台 智能计算平台 超级干燥室
        特色平台 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 仪器与装备研发中心 氢能与燃料电池平台 软包电池平台 能源体系工况检测平台 太阳能电池平台
      • 公示公告
        招标采购 其他公告
        实验室招标 采购公告 中标信息
        网上竞价与比选项目公告 人事公示 科技公示 产业公告公示
      • 党建之窗
        党建活动 党务工作 理论学习 规章制度
      • 内部文件
      • 加入嘉庚
      • 信息门户

嘉庚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科研动态 媒体报道
新闻动态

首页 > 嘉庚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固-液界面的分子吸附自由能测量研究获得新进展

  • 2019-09-04
  •    近日,洪文晶教授课题组运用自主研发的单分子电学测量仪器,研究了固-液界面的分子吸附行为,发展了一种测量分子吸附能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以“Single-molecule measurement of adsorption free energy 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为题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期刊。

    5.png

    吸附行为在固-气和固-液界面发生的化学和生物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多相催化过程中,分子的吸附往往是反应的第一步甚至是决速步。吸附能是描述吸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测量结果对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传感器的设计以及材料性能的表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单分子尺度下对分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热进行测量,不仅可以排除相邻分子对于目标分子吸附过程的影响,从而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分子的吸附过程,而且可以顺应分子的吸附行为去设计和发展更加有效的分子结构筑方式。但是受限于单分子尺度下目标分子的尺寸极小以及目标分子的电信号极微弱两方面的制约,此前尚未有方法可以在单分子尺度下对分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热进行测量。

    课题组之前发展了一种对单分子事件进行统计的数据分析手段,利用该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得到实验体系中分子结的形成概率(Nat. Commun. 2017. 8. 15436)。研究人员通过“单分子计数”的思路测量了三个模型分子在一系列梯度浓度下的成结概率,发现不同浓度下的成结概率的变化趋势遵循吸附中的经典模型:Langmuir模型;根据Langmuir吸附模型,计算出三个分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能;将实验得到的吸附能数值与理论计算所得到的数值进行对比,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该研究工作是在洪文晶教授和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杨杨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战超博士和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的硕士生王干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霞光博士完成了理论计算方面的工作,博士生李之豪、萨本栋微纳院硕士生魏珺颖等也参与了部分工作。田中群教授参与了研究工作的讨论并给予了重要指导。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以及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ge.201907966



    编辑:郑振曦

    • 上一篇:碳纳米锥子的精准合成
    • 下一篇:Pt基纳米催化剂上ORR反应机理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内部链接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厦门大学

    Copyright © 2020嘉庚创新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004552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799号